由于西藏境内受到中共严厉的打击,对于藏人来说讲述藏人分布在世界的情况都是非常危险的事,特别让中共过敏的是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的流亡藏人情况。所以,有人整理了《喜马拉雅山南麓藏人分布情况》。但是,缺少了中共全面占领西藏后的1959年3月10日开始,中共对西藏首都拉萨为中心进行全面暴力镇压,轰炸罗布尔卡、布达拉宫、大昭寺、小召寺以及居民区---血腥屠杀了上万计手无寸铁的藏人-----
最后,迫使已达赖喇嘛尊者为首的藏人大量流亡。这次大流亡使藏人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分布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藏人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传统分布情况扩大了很多。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到印度平原以及延伸到了南印度,而且,藏人流亡的持续至今,源源不断----
所以,本人对《喜马拉雅山南麓藏人分布情况》进行一点补充,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人在南亚的分布情况。当然,我的补充是1959年至今藏人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及印度平原的分布情况。因为,这一人口比例对于西藏总人口来说是不可轻视的数目,更何况这些流亡藏人的来源是西藏三区,总人口可达十万多人。
印度各邦
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阿鲁纳恰邦、北方邦、查谟—克什米尔邦、西孟加拉邦、中央邦、奥里萨邦、锡金、喜玛姐尔邦、德里等。据2009年的流亡藏人人口调查:94203人。
尼泊尔
贾瓦拉克、索卢昆部、博克拉、多帕坦、乔雷、拉苏瓦、瓦隆、奇蒂、加德满都等。据2009年的流亡藏人人口调查:13514人。
不丹
帕罗、波嘉尔纳、卡奇萨、布姆坦、洪特素、卡萨克哈、吉格梅南等。
据2009年的流亡藏人人口调查:1298人。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藏人十万多流亡藏人分布在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三国中,现分成54个西藏难民定居点,与下面的整理的传统藏人完全不同的方式建立社区、教育、卫生等体系,全权由西藏流亡政府内政部管理。(以上为本人补充。)
菩提亚人 (bhotiyas)不丹和锡金的主体民族。在尼泊尔、印度都有分布。大约有100多万。不丹50多万,锡金30多万,印度10万。(1990年的数据) 他们讲的菩提亚语,是西藏语言的一种方言,使用一种近似西藏文的文字。(在西藏文字上加了一些隔音符号。)信仰藏传佛教。主要是噶举巴和宁玛巴。服饰和风 俗也和西藏境内的西藏民族一样。
塔芒人(tamangs)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在尼泊尔大约有78万。(1990年数据)主要在尼泊尔和西藏的边境地区。相传是吐蕃的马兵后裔。原来四水六 岗在尼泊尔的基地:木斯塘(与阿里相邻)就是塔芒人的聚居地区。以农业为主,相对而言比较贫困。信仰藏传佛教,主要是噶举巴。使用语言也是西藏语言的方 言。不过只有很少的僧人掌握西藏文字。使用藏历,过“losar”(藏历新年)是最大节日。
夏尔巴人(sherpas)主要分布尼泊尔。在尼泊尔大约有11万(1990年数据)居住在喜玛拉亚高山区。据说是西藏康巴人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是,夏 尔巴人与现今在西藏康区的木雅人一样是西藏木雅人(党项人) 建立的西夏国的后裔。使用的语言是西藏语言的方言,类似于康区方言,但有很多卫藏方言的词汇。 信仰藏传佛教,宁玛巴为主。最大的寺院是丹保切寺(Tengboche),使用藏历,过“losar”,过“Damdze”(驱鬼节)。服饰与风俗也和西 藏境内大致一样。以放牧为主。同时善于经商。所以相对而言比较富裕。常年的高海拔生活使夏尔巴人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性格。作为向导帮助各国登山队登上 珠峰,使得夏尔巴人世界知名。
巴尔蒂人(baltistan),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的斯卡度(skardu)、甘切(ganche),约22万人。(1990年数据),使用巴尔蒂语,是西藏语西部方言。更接近于书面古典西藏语。与安多方言更为接近。西藏文字已经失传。信仰伊斯兰教。
除了以上的民族以外,还有很多在不丹、尼泊尔、印度的民族都和西藏民族有关系。还有待探讨和研究。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藏人区域
不丹。
印度:锡金邦(sikkim) 1975年成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的主体民族:菩提亚人 (bhotiyas)。以及噶伦堡、大吉岭(原属于不丹)、拉达克等
尼泊尔:尼藏交界区域以及喜玛拉哑山区。
巴基斯坦:巴尔蒂斯坦近2万平方公里。
从帕米尔高原到缅甸北部丛林,遍及整个喜马拉雅山南麓。
除了锡金、不丹和拉达克,比较出名的还有:
巴尔蒂——原吐蕃拉达克王朝西部区域,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称“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现在行政上为巴基斯坦政府直接管辖的“北部地区”。
拉胡尔和斯皮提——原拉达克王国南部区域,后成为印度喜马歇尔邦的拉胡尔-斯皮提县、库鲁县。
木斯塘——原拉达克王朝东部区域,又称“洛”,现在行政上是尼泊尔的木斯塘县。
久木拉——尼泊尔久姆拉县及周围的卡尔纳利河(马甲藏布)流域是原吐蕃亚泽王朝领地。
另外,说固绒语和卡瑙里语(藏语分支)的居民广泛分布在尼泊尔到不丹、阿萨姆的广大区域,缅甸北部有说Atuence方言的藏族人村落,印度北安查尔邦的居民很多源自西藏。
---来源:博客西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