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唐丹鴻----紀錄片《天葬》解說詞

天葬台的天葬師/禿
翻譯、顧問:圖布丹.丹增,格列群培,紮西群培
參考資料:蓮花生《中陰得度經》
索甲仁布切《西藏生死書》
尕藏才旦《藏人喪葬的文化意義》   
執筆:唐丹鴻

1. 沒有哪個民族像西藏人這樣,把死亡解決得如此完美。在神秘莫測的靈魂之旅中,他們從慈悲、愛心和奉獻中獲取了巨大的力量,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將短暫的生死融入了宇宙的和諧藝術中。

2.千百年來,就像雲朵總是伴隨藍天一樣,超越輪回、涅磐成佛的觀念貫穿了虔信佛教的西藏人的一生。他們佈施、持戒、精進修行,已經領悟了生死的意義,發現瞭解脫的道路。

3. 無論是在鬧市或在草原深處,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如果某一家庭有親人亡故,一定會有僧人來為死者念經超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任何一個家庭有人去世,不請喇嘛念經是不可想像的。即使是一個流浪者在異地他鄉亡故,身邊沒有親友,善良的素不相識的人們也會為他搭上帳篷,請來喇嘛超度。他們認為,通過喇嘛念經,能讓死者這一世的痛苦得到解脫,並得到一個好的來世。

4.佛教的超度把信教徒的緬懷情感引導向新生和新的理想。僧人們反復詠唱各種經文的聲音,在祝福的空氣中繚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生離死別總是令人悲傷的,在他們看來,世上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生物不曾死而復活過。死亡,不僅是血肉皮囊的結束,也是新生命的起點,因而不必要
死亡悲傷欲絕,痛哭不已。正如日月星辰的迴圈、春夏秋冬的周轉,周而復始年年更替,靈魂卻在不息地轉移,直到進入更美好的境界。

5.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體,死亡是通往另一種生存的門扉,基於此,西藏佛教徙對於死亡是謹慎莊嚴的。他們認
,當一個人臨終之時,猶若置身於輾轉迂回的迷宮,稍有不慎,就會墮入痛苦的輪回,了引導他的神識正確離開軀殼,幫助他轉生善道,親人會請喇嘛其修頗瓦法——幾個世紀來,幫助臨終者和死亡而做準備的一種意識轉換修煉。    藏文中,“頗瓦”的意思是遷意識或往生,所要遷的意識,密乘說:它是最細微的風和心二者的結合物。擁有頗瓦法的力量,成千上萬的人,便會獲得莊嚴去世的機會。

6. 當死者咽氣、遺體安放就緒後,家人便在家中平日供佛的地方,擺上青稞、酥油、奶酪等供器和供物,晝夜不斷地燒香、點酥油燈、供淨水,幫助亡靈離開肉體。    *西元第8世紀,蓮花生大師在西藏傳教時,將一部度亡經《中陰得度經》也傳給了西藏人,這部經書帶來的資訊是“死亡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不僅跟“生的藝術”同樣重要,而且是“生的藝術”的補充和圓成,其中,錄有不知多少代人對死後存在狀態所保持的信念,目前被整個西藏作
一種普遍的喪儀加以運用。     *《中陰得度經》顧名思義,就是人在已離開人世之後,尚未投生之前這個名“中陰”的階段,若有人對他頌讀這部經典,就可以使處在“中陰”境界中的亡靈,解除種種“中陰險難”的恐怖,乃至涅盤成佛,以了生死輪回之苦,至少也可得到上品的轉世,以免落入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中。   *《中陰得度經》以它特有的方法,傳導了一種死亡和新生的藝術,它教導的是:臨死之人面對死亡要有精神鎮定、神志清明、心靈超越等一系列知行合一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旦人們獲得,對於死亡中的中陰景象就能很好地控制,便能夠看透死亡的虛假本質,而得到免於恐懼的自由。   *任何一個人,無論貧富老幼、死後每隔七天,僧侶都會應邀前來其定期修法,最長可達49天。僧侶們陪伴著死者,一遍遍呤誦著《中陰得度經》的詩句,用溫柔美妙的語言引導亡靈往生。
*除了誦經超度,還有其他形式的超度。例如,許多亡靈親屬發願,
弘揚佛法而在石頭上雕刻經文,印刷經卷,製作泥塑小佛像、放生牛羊消災祈福、製作成千上萬幅經幡挂在神山聖湖等祭祀地,給佛像供養上千盞酥油長明燈等。

8.  *佛教經典上說:佛主釋迦牟尼的前世曾捨身喂鷹以救度
欲望所苦,彼此迴圈吞噬的眾生,唯有善行的光芒才能照耀擺脫痛苦的途徑。正是這種佈施行善的道德追求,成西藏人普遍採取死後天葬的精神基礎。
     他們認
,人的軀體是承載靈魂的皮囊,一旦生命泯息,軀體除了對其他形式的生命是美好的禮品外,就不再有什麼用處。天葬,將屍體供奉給鷲鳥,是他們這一世結束時,欣然願意的最後一次佈施。

9.天葬的由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西元10世紀末,一位叫丹巴桑吉的印度高僧多次到西藏傳教。他帶去的經典中提到通過施身來斷滅人世間所有痛苦和痛苦的根源,用慈悲愛心和無我的智慧來摧毀無盡的輪回。一個世紀後,一位西藏偉大的女性成就者瑪吉拉珍創立了施身法。  修煉施身法的儀軌主要有:想象自己的身體將變幻
屍體,顱骨被金剛亥母砍去;想象屍體放在顱骨中,代表甘露之源;想象根本上師坐在虛空中的寶座上,周圍是各種本尊和護法神,地面坐滿六道中的一切眾生,將顱骨裏的甘露供奉給上師和本尊,他們喜悅地來吸取甘露,再將甘露播灑給世間,萬物都得到滿足和歡樂。藏族信眾尊奉瑪吉拉珍智慧空行母的化身,她在施身法的傳承中佔有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丹巴桑吉和瑪吉拉珍被看作是天葬觀念的傳承上師,也就是從那時起,西藏人開始了天葬的傳統。

10. 經過喇嘛的念經超度,再由活佛或高僧打卦後,就能選定天葬台和天葬的時辰。   屍體先被捆成胎兒的姿式,象徵將走向新生。屍體通常是裝在犛牛毛編成的口袋中,有的屍袋上還蓋著印有經文的布片。運屍的方式有的請專門的背屍人揹運,有的是用馬或犛牛馱運。選定一位或幾位天葬師也是打卦決定的。     有些地方還講究:送葬人,天葬師加上死者的數目是單數。天葬完後返回的人數就成了雙數,這被看著是圓滿吉祥的。


11. 藏區天葬儀軌主要由天葬台、天葬師、禿鷲、天葬程式四個部分組成。天葬台選在什麼地方?好,決定權在導引亡靈安然度過中陰的活佛、高僧手中。而活佛和高僧們又是以祖先傳承下來的理論
依據,來選擇天葬台的。既然死亡不過是人生輪回的中轉站,那麼一切要服從幫助靈魂安然轉移這一目的。他們在風水理論中指出了天葬台台址的要求。天葬台一般選擇在地勢平坦開闊、沒有灌木花草、沒有特別景色的地方,以利於亡靈坦然安靜。對面一般有逶迤的山脈遮攔視線,阻擋亡靈對親人、故土、財產、權勢的聯想和留戀。  緩坡平臺便於天葬的操作和禿鷲的起飛降落。   天葬台的中心是幾塊用作分解屍體的扁平石頭,被看作生命的壇城。表面上它只是幾塊簡陋的石頭,但在西藏人的精神上,卻完全是充滿佛教理想的曼陀羅的象徵。  天葬台通常朝向南面,意為為亡靈走向佛教中所指世界四大洲中的南瞻布州。因此州中有金剛座,“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 ,朝向南面即象徵著向菩薩靠攏,求得靈魂的快速解脫。

12.天葬師被看作是功德無量的人。正是他們,在生與死之間,架起了一道彩虹般的橋梁,使那些死者有了新的轉世。   由於對屍體的恐懼和厭惡,很少有人願意切割分解死屍。只有那些最善良的人,從心底升起慈悲愛心,
了幫助別人進行一生中的最後一次佈施,也了自己修行上的功德,選擇了天葬師這個職業,當他決定做天葬師後,必須先向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或一位資深的天葬師請求,接受密宗灌頂,並具備一定的學識,這樣才能取得擔任天葬師的資格,並使天葬按佛學理論進行。   一名好的天葬師,通常還要到108個天葬台和108處水源去修煉“施身法”,供奉天葬師的傳承祖師:丹巴桑吉和瑪吉拉珍,通宵念誦天葬儀軌中一種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經文“古薩尼”。    古薩尼經的大意是:“我把我的血我的肉給世間中的一切惡魔享用,使之不要再去危害別的生命;我把我的身體作?曼陀羅供奉給四面八方的空行,以成就宇宙的寧靜祥和。

13.天葬前,天葬師還要念一種“康珠高降”的經。這是一種祈請空行母降臨的經文。天葬師把屍體加持
貢品,供奉來自四面八方的空行母。西藏人認,天葬時,飛聚而至的禿鷲中就有丹巴桑吉和瑪吉拉珍、以及各種空行母和比丘的化身,這些化身禿鷲的空行母和比丘,能夠幫助死者靈魂投生到一個理想的境地。   禿鷲中有一隻近似首領的禿鷲,被稱“那夏”,它尚未到來之前,其他禿鷲不食屍體,“那夏”到來後,它先啄取肉塊退到一邊,其他禿鷲才一擁而上,開始啄食。   信仰佛教的西藏人,心底有著憫念生靈的深厚情感,而對於有著特殊意義的禿鷲,還多一份敬重。首先是因在佛教故事中,有佛祖捨身喂鷹的影響,另外,禿鷲從來不吃活物,只吃死物,可以看作是從不殺生,這也是藏人敬仰它、選擇它的緣故。人們從來沒看見過禿鷲的屍體,它在數千米以上的高高的天空?翔,高原強勁的氣流把它的排泄物風化得無影無蹤,即使它自己死亡之時,也要騰空萬裏,拼命朝著太陽飛去,直到太陽和氣流把它的軀體消融,不留一點痕蹟在世間,這一現象符合佛家的生死觀。 佛教認,世界由地、火、水、風四大元素構成,一旦人死,人體就應該回歸與四大元素,讓禿鷲來天葬,就是讓身體回歸四大元素的風中。

14.肉體是物質的,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可轉移的法則。同時,藏人堅信不疑,人是有靈魂的,所謂死亡,不過是靈魂的載體枯竭了,靈魂並不會死亡,生命還會在另一種載體內重新開始。
佛學人體理論認
,人的身體恰似蓮花,如果這朵蓮花被分割、切開搗碎,靈魂也就失去了依託體,只好魂飛魄散,走向另一世界。
天葬的程式普遍有這樣幾個步驟:天葬師將屍體俯臥擺正,按佛教恒陀羅學說的規程,在脊背上劃開皮肉,讓禿鷲自行撕食,所畫出的圖案象徵四蒂,同時也
了驅邪避穢。天葬師在切割屍體的同時,吹響脛骨號,並念誦古薩尼經,將屍體加持了貢品。
    在藏人觀念中,軀體是生命的附屬物,當靈魂走向新生,所剩下的被切割、被分解的這粗陋枯萎的皮囊,已不是我們肉眼所見的恐怖景象,通過天葬,它已化
神聖潔淨的禮品,佈施給別的生命,成就了慈悲的精神。
人們十分講究禿鷲對屍體的反應。如果禿鷲吃得多吃得快,肉、血、骨頭都吃得乾乾淨淨,則意味著亡人心正、品正,具有善意,將有美好的往生。

15.天葬師的職業裏包含諸多科學成分。在長期的天葬經驗中,通過對屍體的症狀判斷死者的死因,藏民族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早於西醫解剖學兩百多年。實際上,藏醫學的發展與天葬密切相關,藏醫學的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中的系列人體解剖圖,就是通過觀察天葬繪製而成。
佛教把佈施和施身作
修行的行準則,施身又是佈施的最高境界。天葬就是一種最徹底的施捨。正因此,在西藏天葬是人們普遍守持的傳統。

16.
了不使亡靈留戀,家屬一般不去天葬台,而是請專門的送葬人員在遠處觀注天葬的進行。
待禿鷲將屍體軟組織嚼食得差不多後,天葬師再按關節經絡進行分割,將骨頭砸碎,方便鷲群吞食。由於經常餵養這些禿鷲,天葬師能認出每一隻禿鷲,甚至還給它們起了名字。
據說人的腦漿對禿鷲的誘惑力最強,若先吃了腦漿,則對肉和骨頭不感興趣,所以頭顱要留到最後天葬。

17.人死後,能夠把無用的屍體供去拯救
饑餓所困的別的生命,以減少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迴圈吞噬,被視功德無量的善事,不僅是禿鷲,甚至周圍的狗和烏鴉都享用到了死者的美意。
     大自然哺育了萬物也哺育了人類,正是大自然提供的陽光、河水、草木、空氣,使雪域高原的人們得以生息繁衍,藏民族對大自然的恩澤更是感受深刻,加之佛教教義中弘揚的眾生平等、生命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藏人把對大自然的感恩化
善行,融入了他們的行準則。反映在喪葬上,則是不佔用一寸土地、一寸空間,更不影響世上同胞的生存發展,不污染空氣和水源的潔淨,相反,儘量提供方便,使活著的人健康平安,以次來報答大自然、報答同胞。天葬,最崇高神聖的善行,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潔淨的青藏高原。

一組隨機採訪的同期聲畫:

堪布:在藏區,人死後將屍體喂給鷲鳥,是有很深的含義的。釋迦牟尼曾講過,善業有善果,藏族篤信佛教,在佛教教義中,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是最重要的。藏人在生前都經常把自己的錢財佈施給別人,死後把自己的血肉之軀給別的生命,也是一種佈施。


村民甲(老漢): 身體喂給鷲鳥是一種佈施,這樣做對自己的下世和後代都有好處。我們沒有火葬這種習俗,我們認
天葬是最好的。把自己也佈施出去。
 

村民乙(老婦):天葬使我們的來世更快樂,更幸福。我們藏區沒有火葬和土葬的習俗,我只願意死後天葬。

村民丙(男子):天葬師天葬的時候要念《康珠高降》經,迎請空行母降臨;還要把屍體加持
貢品,供奉給空行母。這樣會使我們的來世更好。
 

尼姑:天葬是我們藏人的一種宗教習俗,佈施給鷲鳥對死者的下一世有好處。
 

天葬師:我們藏人死後喂鳥,表面看起來是喂鳥,其實不是這麼簡單。天葬時,要把屍體觀想福田,用作會供,還要觀想死者和家屬的將來,保佑他們將來順利。

每一個藏人都知道蓮花生大師《中陰得度經》中的詩句:
 

“當我離開這個血肉和合的軀體時,
 我將知道它是短暫的幻影……”

注:該文為我2008年紀錄片作品《天葬》解說詞。在此向所有幫助我工作的、認識和不認識的藏人朋友,包括向片中的兩位死者及家屬,表示衷心的感謝!

——唐丹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