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西藏佛教知識點滴

有人說﹕“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這話對嗎?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過去世的來世。三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中解脫升華的特殊過程。“整體”觀念是佛教哲學的一個最大特點。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到來世善惡結果,只考慮今世的苦樂處境而不追溯過去世的姻緣,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就表現在這類問題上。佛教來世的幸福並不是一種虛幻的追求,而在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基礎上的造福行為。這種造福的高尚道德行為,利己利眾行為。本身是立足於現實,有利于自己和社會的今世見效行為。如人的高尚行為對家庭社會造成的利樂和人類道德的墮落所引起的犯罪行為對自己和社會造成的禍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覺察到這種今世的利害現象,認識不到長遠的利害關係,因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

有人說﹕“佛教是偶像崇拜。”這種說法對嗎?

  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了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兩種意義﹕一是紀念意義,一是觀想意義。紀念意義就是看到諸佛的光輝形象,聯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薩為榜樣修行做人、做佛。認識層次較高的人,可以從各種佛像的象征意義,得到精深豐富的佛教哲理的啟示,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觀想意義,就是修禪定的人,經常眼觀佛像,在大腦中形成佛的視覺形象,以便在修定過程中,思想集中觀想佛像,以觀佛的一念,代替紛繁的雜念,獲得入定成就。對佛像的供奉除此二義,別無他義。佛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超感覺的理念境界,並非一種凝固的、靜止的、可見的物質形象。所以在《金剛經》中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佛性本空”、“理佛無相 ”等等。不了解本質,只從表面現象上斷定其性質,只能證明其無知和淺薄。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 120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