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安多--我的故乡

(朱瑞博客)

 第一章地名起源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雪域西藏被分为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下部多康六岗;其中所谓的下部多康,指的是位於多康的芒康,位於多麦的雅尔莫塘和位於宗喀的青塘;其中雅尔莫塘和青塘是指安多,芒康即认为是巴尔康。

又据《白史》记载:因边地诸邦国被称为康之诸邦,故康应该是指边南诸地。《西藏王统记》(又译《王朝明鉴》)亦有“尧·格琼、藏·热卜色、玛·释迦牟尼三 人逃到康地的记载”。此所谓“康地”应是指多麦而非现三区(卫藏、康、安多)之康。由於多麦地处西藏边疆地带,因此被称之为“康”。

而在《宗喀巴传》与《黄琉璃宝鉴》等书记载:康与安多统称为“多康”,多康又分为上下两部,其下部即为多麦。(“麦”藏语为下或下部之意---译注)

多康、多麦、安多之称谓的具体产生年代虽然目前还未找到确切的根据,而但从东土耳其斯坦(今新疆)出土的书筒可知:至少在法王赤松德赞时代,就已经有了多 麦的称呼。至於该地区称之为安多:据《安多政教史》、《塔尔寺志》等书记载,是因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以东的阿卿雪山之後峰和多拉仁莫山峰(祁 连山)之首字合壁而称之。

《白史》认为,安多的“多”(AMDO),在准确发出其前置字母之音时,会自然产生“阿”音,久而变音为安多。书中还引证;位於拉萨《唐蕃会盟碑》和新疆出土的文献资料来考查,从吐蕃赞普三法王时代开始,把今日之西宁一带称之为“宗喀”,其更大范围的称呼为“大宗喀”。


在安多大部分的牧区,父母则习惯上自己的子女名前加一“阿”字作为昵称。如:称丹巴为阿丹,洛桑为阿洛,索南为阿索,卓玛为阿卓等等;也有变意的,如有些 地区在称贡保为阿贡时,因“贡”之後置字的发音逐渐消失而呼为阿果等等;鉴于此,。有些人认为,安多的“A”亦因此而产生,也并非没有可能。

第二章地理位置

安多位於我们伟大西藏的东部及东北部。其东北部与今中国甘肃省敦煌、甘州(今张掖),和凉州(今武威)等地接壤;其南部和东南部与中国的甘肃兰州之辖区和 武都、文县及四川省之平武县等相接;其西北部与新疆和甘肃嘉峪关等相交。安多位於东经89.13---104.44,北纬31----39.21之间。

众所周知,整个西藏的面积为二百五十余平方公里;相当於五个法国或八个德国、十一个英国的面积。其中多麦的面积为六十七万四千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法国多,约近两个日本。同时,其面积也是瑞士的约十六倍、约比利时的二十二倍。

多麦不仅地域辽阔,而且美丽富饶。在牧区,各种鲜花点缀著无垠的原野,绿草成茵;蜂声嗡嗡,追逐著微风送来的阵阵幽香;彩蝶翩翩起舞,留念著那朵朵鲜花。 美味可口的溪流弯弯曲曲流淌著,碧绿似玉的大小湖泊,以及高亢长鸣的水禽飞鸟,还有那高耸入云,仿佛水晶宝塔般环绕四周的冰峰雪山。若身临其境,那大自然 的无限和谐之美,不禁使人心旷神怡,也会使人消愁眉展而留恋忘怀。

农区则又是另一番景色:原野中阡陌纵横,村屋点布。滚滚麦浪送来的芬芳香气泌人心肺,自植于田野间的各类果树硕果累累。远处那茂密的林海,生存著许多虎豹熊等各类奇珍异兽,或有入云的高峰石林中,贮藏有金银铜铁等各种不胜枚举的丰富矿藏。是一个令人神往、美丽富饶的土地。

第三章所辖区域

在西藏,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其中将安多地区被分割到三个省的七个自治州、一个地区、七个自治县(共52县)。

其中划入“青海省”的地区如下:

一.现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贵德县(赤卡):包括麻巴七庄、尕让郡、曲扎、窝戎、岗擦、拉扎、下郭密等;
2.贵南县:包括鲁仓、巴、茫拉、夏木道等;
3.兴海县:包括拉德八部、夏帐六部、十二温达扎郭、龙恰上中下三部,桑当等;
4.同德县:包括玉俄、尕则、巴、戎波、赛宛江三部、藏阿柔等;
5.共和县(恰卜恰):包括吉尼朗六部、沙珠玉、上郭密、德秀、东巴、加拉等;

二.现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6.乌兰县:
7.都兰县:包括察干乌苏、班禅香日德等;
8.天峻县:旺德秀玛、聂纳贡秀、扎察、木里、俄巴、夏郭、格尔木市;

三.现属“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9.同仁县:包括上下热贡、多哇、角让波、嘉吾、台吾日等;
10.尖扎县:包括昂拉、霍莫卡、贾加、多加、尕普、坎木拉等;
11.泽库县:霍尔、索钠、尕孜、贡秀、希萨、麦秀等;
12.河南蒙古自治县:包括阿柔、埃莫三部、措霍、卫涩、托郭、达参等:

四.现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3.玛沁县:包括大武六部、钠郭尔、扎古、曲哇、阿窘然洛等;
14.玛多县:包括霍曲桑、卡郭、达脱、霍郭等;
15.甘德县:包括上阿窘、果洛藏郭贡秀等;
16.达日县:包括上下旺青、贝巴等;
17.班玛县:包括昂达桑、奔玉桑、德囊桑等;
18.久治县:包括果洛康干、康萨尔、瓦色桑等;

五.现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9.门源回族自治县:包括华锐嘉多和华锐森聂等;
20.祈连县:包括阿柔、木里、苏日拖勒等;
21.刚察县:上下宏仓等;
22.海晏县:措鄂达西(青海四旗);

六.现属“海东地区”:

23.民和县:包括尕玛洛、杨斗、卡得尔、蔡旦、闹巴等;
24.乐都县:包括卓仓等;
25.平安闲话:包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达采和夏宗、塔尔寺六部的祈家部落和玛藏拉青等;
26.互助土族自治县:包括曲桑、贡隆等;
27.化隆回族自治县(巴颜):包括旦斗、嘎哇卡周、尖扎尼、上下夏琼、八年托等;
28.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包括道帏、赛仓、吉科、尕让和第十世班禅之诞生地温都等;
29.湟中县:包括塔尔寺六部的大部分地区;
30.湟源县:包括东廓、日月山等地;

七.现属“西宁市”(古宗喀国之首都)

31.大通县:包括色科等地;

现划归到中国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地区如下:

一.现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32.夏河县:包括拉布楞寺附近的卡加六部、桑科、科才、上下阿木去乎八部、霍藏、佐尔盖五部、博拉、加毛寺、杰仓、麦秀等地;
33.碌曲县:包括秀藏十二部落、三木岔、拉姆等地;
34.玛曲县:包括欧拉、佐尔盖尼玛、乔考三部、姆西等;
35.卓尼县:包括原卓尼加布(卓尼王)的属地卓尼、曲巴、萨玛尔、阿廓尔、恰盖、宵哇、康托、藏巴哇等;
36.临潭县:包括瓦泽、叶尔巴、曲巴加科等;
37.舟曲县:包括卓尼下部和藏宁、吾达巴、洛达等;
38.迭部县:包括原卓尼加布所属扎干囊巴和、特木尕、叶巴、卡尔巴、宁俄、汪仓、多哇等地;

二.现属“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地区:

39.天祝(华锐)县:包括华锐的大部分地区;

现划归到中国四川省的西藏安多地区有:

一.现属“阿霸藏族自治州”的地区如下:

40.阿霸县:包括阿督八部、阿然六部、玛伦十二部、美吾郭四部、阿羌木六部、格德玛、贾荛、拉荛、拉多等地;
41.若尔盖县:包括若尔盖十二部、沙日、宗日、章哇、江扎、德布曲杰、兆仓、拉姆格德等地;
42.红原(尕科)县:包括华秀美哇、阿却三部、上下桑嘎、擦茹、擦隆、加贡、玛萨尔、戎日玛等地;
43.壤塘县:包括紫嘎等地;
44.金川县:(曲青宗);
45.马尔康县:包括原卓克基加布(王)和松岗加布的属地和草登七部等;
46.小金县:(咎拉家)(曾称攒钠、懋功);
47.理县:包括加卡扎西林等地;
48.汶川县:
49.黑水县:萨多、萨麦;
50.松潘县:(松曲宗)包括毛尔盖、夏尔科、赤江三部等地;
51.茂汶羌族自治县:

除上述所划归的五十二个县外,还有很多没有划归到上属范围之内的地区。比如:西藏的部分地方被划到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些则划归到“肃南裕固族 自治县”。还有将西藏东南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被划归到甘肃省的武都和文县。另外,安多的部分地区划归到四川省的平武县和北川县、宝兴县等。除此之外,康区 的许多地方也被划归到了中国四川省的其他县内。

第四章族源

根据许多史书记载:多麦地区自古就有吐蕃土著居民生存。自公元七世纪,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历代赞普(国王)与中国发生多次战争,从而吐蕃各地征调了 大量的军队囤戍边疆。驻军于多麦各地,逐渐与当地土著吐蕃人相互融合而形成了多麦人。比如:据《安多政教史》记载:现属“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岗擦、卡 加、甘加、合作、扎益、南木拉等所谓的卡加六部,属於在古代吐蕃的赛、木、董、东四大姓氏中的董氏。董氏又分十八遗族、十八查族等。其中有一叫“叶查” 者,在赤热巴坚时代与中国发生战争时,一叫叶查的大臣被任命为将军,其後代分居于黄河以北的巴颜等地,而繁衍为卡加六部。

所谓“阿仲曲科”十二部,即:西仓、甲格、阿拉、恰日、聂仓、曲科为阳坡六部;拉日格、华鼓尔、玛俄霍尔吉、则查、朵拉、美如宁为阴坡六部;根据《安多政 教史》记载:他们的祖先昔萨迦八思巴时代,为守护边疆,而派遣了许多“查”氏族人守卫蕃中边境,其中有藏巴地方的“聂”氏後裔南拉本生有二子,即:曲科杰 和桑耶扎西,前者去下部得一金印,为大总管。曲科杰有三子。次子希多扎西到温都(现青海循化内---译注)。该书还引证史书《螺书史》所载:桑耶扎西的侄 子图桑多吉为青海固实汗当文书时,固实汗赐公主克雍仲为妻,称其为“达汗布孜孜”(蒙语)颇为固实汗看重。便逐渐拥有夏木东和华西当卡等地,并盛邀华贡保 创建了隆务寺。另外还有吉擦、加仓、木日、美日、孜查、以及二廓哇亦为其後裔。距西仓不远有名为三木岔之地方,其居民中一部分是来自後藏萨迦之後裔,另有 一部分来自昔日的藏嘉波洛端的诞生地,故将其後裔至今称“洛哇”。

现卓尼县下属的曲部西部落的族源,据《安多政教史》记载;从前有一叫阿尼鲁郭秀的人,由於无子,突然一日从一颗树梢得一男孩,逐作为几个女儿之夫婿;不料 该男孩是“南替”之子,(藏语“南替”为一饿鬼之名---译注)几个女儿被他吃得仅剩一个,便邀请驻锡在三木岔之地的赤热巴坚之後裔多登拉让波将其降服, 并奉供“曲布西”的地方。阿尼鲁郭秀依喇嘛之预言,来到鲁纳桥头(桑木卡)定居。拉让波所建之坛场和在岩石上留下的足印据说至今仍在,因其後代繁衍甚众, 亦就留下了“曲人占山据地,曲人繁如星斗”之说法。

卓尼境内有藏布哇“新氏之族民”。当地人传说其祖先是来自“藏地”;他们的语言中至今有许多“藏”地方言。

今“阿霸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若尔盖十二部落和佐尔盖麦吾等部落的族源是来自:赞普赤热巴坚时代,有一大臣叫噶·益西达杰,藏王派其到多麦征收赋税时,见有 三大河流经此地,水草丰美,此地空荒甚为可惜,就当为牧区定居下来。其後裔中有一位叫喇嘛更登者,为一官员和大喇嘛当管家,当时人们称之为“管家更登”或 “佐巴更登”,从那时起其部族得“佐巴”之称呼。将噶·江特坚的後裔称下佐尔盖或佐尔盖麦吾。卓尼王系等亦属其部落。

另有一种说法:赞普(国王)松赞干布时代,吐蕃王朝和唐王朝在边界岷江、黑水、白龙江等流域连年发生战争,松赞干布曾派二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后蕃汉和解, 立石碑於边疆,仪定各守疆土,互不侵扰。除部分士兵继续留守边疆外,大部分取道阿霸返回卫藏;途中有一松赞干布的军械司库(玛作)叫更登者,因留恋阿霸之 地而定居下来,后以其官职与姓名合并而该地称之为“若尔盖”。

位於嘉绒之居民,属吐蕃四大姓氏中“赛”或“扎”氏。据《姓氏之库》记载:“三条隘口都属扎,扎人英勇由此来”正如谚语所言:在多康四大“绒”(“绒”意 为峡谷)中,三大“绒”为“扎”氏所居。又嘉绒、迭绒、格绒、绒务(今译隆务---译注)合称多麦四大绒。另东嘉莫绒、南查瓦绒、西刚波绒、北阿达绒通称 为雪域西藏之四大绒。该地之所以称嘉莫查瓦绒,是因为该境内有神山嘉莫木尔多山,因神山之名而将其山脉四周通称“嘉莫绒”;又因该地比西藏其他地区较热, 故又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至於该地区居民称之为“查阔”是赞普曾派遣一叫阔平之大相,为该地土官和军政长官,该长官之府邸遗址在“孜噶”之阴,赞 普在诏书中称嘉莫查瓦绒阔平……,简称“查阔”;此後,该官员称为查阔,逐渐称该地区之居民为“查阔巴”(以上《姓氏之库》所载引自《安多政教史》),在 岷江(藏语称松曲)流域之藏人,自古迄今称之为“夏尔巴”,公元七世纪吐蕃和唐朝发生战争时,从西藏上部阿里的“夏尔巴”之大部族中,征调了一个“孺” (原吐蕃时期一军事单位---译注)的军队为守卫边疆,囤戍於岷江流域,这些“夏尔巴”人来此居住已达千余年。其方言中尚有很多古吐蕃语词汇,正如《安多 政教史》记载的:多麦之南北部的居民,大部分为法王派来定居蕃汉边境之军队後裔,他们他们的语言有很多古吐蕃语词汇。现在整个嘉绒是保留古吐蕃语词汇最多 的地区。又如《司徒文法》一书中所指出的:位於安多和嘉绒等东北地区的边境区,距今仍保留有源自吐蕃中部之读音,其方言除音量较重而外,发音时还能清晰地 拼读前後置字的读音。

现所谓阿霸藏族自治州之汶川县和现已汉化的灌县,在几千年以前即是吐蕃人的居住地。後来唐王朝势力强大,唐军强驱吐蕃人并建立了军事据点和许多村庄。其 後,赞普松赞干布时吐蕃国势强盛,派兵十几万赶走唐军,并建立定居点,让几十万军队定居此地。在岷江下游山冈上,至今仍有许多当时以土石夯打而成的很高的 城堡废墟。现嘉莫查瓦绒的居民被称为“查阔人”,即为当时留戍边疆军人之後裔。後来他们分为十八个邦国。从灌县的浪格王到姐拉王之间各部俗称“嘉绒十八 国”,分别为:(1)甲格拉、(2)果麦丹卡拉、(3)果道、(4)格西扎、(5)八旺、(6)八地、(7)穆西、(8)丹东、(9)小金、(10)鄂克 什、(11)浪格、(12)加卡、(13)梭茫、(14)卓克基、(15)松岗、(16)丹巴、(17)斯甲、(18)大金。

现“阿霸州”内的遗址,认为是当地被吐蕃军所摧毁的唐军之城堡。地下出土的砖瓦、青铜等据说有唐朝汉文。还有龙日城堡遗址,和龙日豁口以南的河流及文布河与赛尔塘之河流相汇处的“格妥加卡尔”(土坎上的汉城--译注)等地都是当时所留下的古城遗址。

阿霸为麻若六支的一支,俗称:“阿郭巴拉贾莫为(阿霸别称)玛尔之队”。对麻若六支的每一地名尚未有明确的解释,可能还有许多任意命名之地名。但一般认为该地形似鼓,藏语称鼓为“阿”而逐渐形成了阿霸的名号。

现壤塘之居民,其姓氏主要有“董”、“哲”、“扎”等,据说其祖先是吐蕃三法王时期派来守卫边疆之将士。有些则是後来迁移来的。吐蕃分裂後,有一时期,安 多分别有宗喀国王(角斯罗)、格萨尔王、以及果洛各部所统治。至於果洛之族民,昔中国唐朝向西部扩张时,未抵达果洛。原生活在该地的部落分为三部:麻容地 区为上部,“扎”氏之年则为部落首领。中部有“扎”氏首领卡尔赖。下部有一叫哇赖的首领和其臣民。当时从巴尔喀木南部来了一“哲”氏的首领,他的後代有很 多都居住在格阔沟。後来一名叫朱拉嘉者,得子安奔,以多若上部之玛磨西多为牧点定居。其势力逐渐强大后,杀年则部落首领伦青奔,“年”、“喀”、“萨”三 部逐降。安奔部於是迁徒至鄂陵湖沿岸。安奔有三子,长子奔嘉、次子奔格、幼子奔雅,其三子的後裔即果洛三部;然多以上均属於其管辖之内。有谚语比喻“果洛 安奔犹如大海汇聚,其部落似那海边之峰”。安奔之幼子娶年则之女儿为妻,得子帕塔;统治著麻若六支。帕塔有四子,分道若之土地和人民予长子道杰奔;分杰欧 予次子班玛奔;分麻若之土地和人民予幼子班玛雅;将所有阿霸和色库的赋税及玉合宗库之土地等则作为共同所有。

道杰奔有二子奔秀嘉和旺青奔,前者生二子,长子阿俊在位时极为强盛,贡玛、康干、康萨、墨鸟仓、德昂桥章巴、德昂然喀达等部的部落首领均为其後裔。麻若孜 达以下和麻若木达以上各部落首领则是阿俊之弟坚参的後裔。旺青奔之後裔繁众,麦颡等为其後裔。至今将班玛奔、旺青奔、阿俊三部称之为“果洛”三部。在西藏 四大姓氏中果洛属“东”氏,对此也称“阿甲哲”。

处於玛库布翟多等地的上下华秀属“董”氏。“三大山归於董,董人帽高正于此”之说法。表示其权势显赫与富贵。果洛三部的主要首领为“阿甲哲”氏,此外还有“阿波董”氏的十八遗族和十八查族,以及“扎”氏等。

上述则是各首领之姓氏,众百姓之姓氏尚有许多。果洛上部据说唐军从未攻克过,此地定居著吐蕃土著居民。发生霍岭之战时,姓氏“白董”的一部落迁来此地,逐遍布各地。据说,此地还留居著不少吐蕃军的後裔。

定居在多康的华秀、拉秀、夏秀等为“董”氏十八遗族中的华秀。华青嘉之後代中,有一叫华秀·普巴塔者,又称董·木钠。他有三子,名格乐、格则、格平。格乐 与格则之後裔为奔嘉雅和乔科等。格平之後裔中有一叫华秀·皖雯者,为更钦喇嘛(指第一世嘉样活佛)之父。格平之另一支系来到价热嘉曲,其後代在蒙古和安多 等地繁衍,阿芒等部即是。其後代中有一部分据南部玉库、藏库、格库等地,称格平玉藏格三部。留居色多和呢多等旧地的格平旧部和扎廓玛二部则称格平多萨仓, 至今巴尔喀木多有许多格平之子孙後代。

称格则的後代为“格则玛洛唐”,此外普巴塔以前源于青海,于“水兔之乱”中北逃到理塘附近的甬日麻和德雄麻等部的首领。另外还有叫华秀·崇塔麻者。

据《安多政教史》称:格洛之幼子莞夏,其后裔为色塔各部的首领,由此过几代后有名叫乔科者,其後代为“木塔”和“科塔”部之首领。即今的华秀乔科。

热贡色莫郡,据说是在八思巴时代,卫藏有一个精医通密宗的瑜珈师,其生于念青唐拉之侧的当库隆务之地。众生怙主八思巴向他预示道:“你到安多去,在形似金 刚之山腰,你的後代将会主持教法”。(瑜珈师)逐来到安多,人们称他为“容沁拉杰章那巴”,他有三子。其幼子才让奔之子为容沁多德奔。容沁多德奔有九子, 其中三个大儿子出家为僧,老大容波三木旦投师曲杰董仁巴的门下,聆听许多深奥之教法,修建了十八座大小寺庙,在贡库之地创建了隆务寺。次子扎巴坚参,三子 洛哲僧格见识多广,严守戒律且精通五明,在隆务寺修建经堂和佛殿等,将热贡上下(部)全部归纳为其治理范围。其後代中陆续产生了许多在宗教和世俗事务各方 面广有成就者。如:曲巴仁波齐罗桑丹贝坚参,朱布旺·噶丹嘉措等。多德奔的三个儿子分别为三囊索(在边境巡逻和守望之人),三个小儿子为普通的持家之子, 另外还有一个女儿。九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旺青嘉因乱伦,其後代从此称为麦秀三族。“伦曲”据说为“伦嵌”(即大臣)丹巴南卡伦之後裔。总官囊索之多德奔 有十二大臣,统辖著平房万户,黑帐篷万户,以及源自藏拉多迁来的画匠众部等。内部又将其划分为十二部;即:隆伦索三部、色嘉霍尔三部、坚热加三部、赠癸林 三部等。

近几年,在所谓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的都兰温泉地区,发掘一处公元七世纪时的吐蕃墓葬群。其中一座大墓葬深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 1983年,一考古队从该地区挖掘出许多文物。其中,包括皮靴、核桃、木碗、织机构件、金饰品、陶罐、木碟、木制鸟畜、有古吐蕃文字的木片、彩绘木片和木 梳等;另外,还有出土的丝绸织品。由於土质乾燥,据说所出土的丝绸上绘有唐朝流行的“连珠对鸟”、“连珠对马”等图案。另外还有具吐蕃特色的花卉和叙棂花 格等。还有极为珍贵的佛像和人兽等图案。这些文物中,包括有衣物、刀鞘、马鞍上的装饰品等,经部分当代吐蕃学者认择所出土的古吐蕃文木牍后,认为墓主人属 吐蕃贵族。上述可以证明,早在公元七世纪,这些地方确定无疑是属吐蕃的领土。

第六章历史变迁

公元七世纪,吐蕃民族最杰出的领袖松赞干布统一了整个吐蕃。从此以後辽阔的多麦地区成为由历代赞普所统治的吐蕃之一部分;在法王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坚时代, 吐蕃与中国连年交战不休。位於现今的所谓“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曲(岷江)上游流域的汶川、嘉卡扎西林(扎谷脑)、查廓等地即为当时的主要战场。在当地也 有许多战争的传说。还有许多当时以土石为材料夯打而成的古城堡废墟。在青海一带也有许多有关战争的记载和历史故事。

从阿霸地区的刷经寺往下走几公里,翻越一个叫波噶尔的山(鹧鸪山),有个叫库松曲的河。其上游有一村名叫库松(现称阔仲)。因当地人是古时吐蕃政府留守定 居此地的军人之後裔。故称其村为“库松”。(库松有守土之意----译注)由库松顺流至中游,有村叫嘉卡扎西林(意为胜利吉祥之地),据说在古时藏汉冲突 中,有次吐蕃军大获全胜,其庆祝之地逐称“嘉卡扎西林”。吐蕃分裂后该地为嘉绒十八国之一的首府,因方言及翻译不准,中国人将“扎西林”译成“扎谷脑”。

库松河与松曲(岷江)汇流之处的维州,及下游的汶川、灌县等地,在蕃唐会战中被蕃军攻克,并有索南贡将军的边防军官驻守此地。吐蕃分裂后,成为嘉绒十八国之一的多林王(瓦寺)之地。

由刷经寺翻越雅夏拉山,即为绰曲(怒江)流域之龙拉一带,该地居民属松赞干布时代来自“卫”地的守戍军人之後裔。

灌县、汶川等地自古即为吐蕃人生息繁衍之地。唐朝强盛时,唐军驱当地吐蕃人并建立军事据点和许多殖民村庄。吐蕃王松赞干布时,吐蕃强盛,派几十万吐蕃军摧毁了唐朝戍边的全部村镇,并让几十万吐蕃军囤居该地。

另所谓青海或已往为雅尔莫塘与宗喀之地,正如拉萨布达拉宫前的石碑所载,有一段时间被中国所占,但到赞普赤松德赞时又被收复。该碑南面第32--34行碑 文称“……属中国的所辖之雅尔莫塘,……与宗喀地区”。又碑南第44--46行中“摧毁并收复为中国所辖之许多城堡和地区”。从以上记载表明,这些地名当 时便已存在。

至於雅尔莫塘和宗喀德康是指两个地区,则众说纷纭。对此,,除上述碑文,《王部传记》中的《鬼神篇》中,在交待青海所处位置时称:吐蕃之大湖赤雪嘉莫(青 海湖之古名)位於康之雅尔莫塘。以上是多麦地名被早期所记录的一部分。时代较晚的《安多政教史》在谈到三康(或称三岗---译注)时指出:三康分别为多康 之玛康、多麦之雅尔莫塘、宗喀之青塘。在此雅尔莫塘和宗喀分别指两个地区。但该书在谈到宗喀之北部时则称:宗拉仁莫山之南北地区称为康之雅尔莫塘或多麦之 哲卫香(幻化城),其中心为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地塔尔寺。如此,雅尔莫塘和宗喀又被说成同一个地区。总之难下定论。

总之,从日月山脚流向下方的湟水,其流域南北均属宗喀德康。日月山位於青海湖为中心的雅尔莫塘东部。同时,也应是宗喀德康与雅尔莫塘之分界点。以日月山以南的宝色山,西至当雄,北到祁连山,其间的大片土地,公元八世纪便以称之为“雅尔莫塘”,此说较为妥当。

有关青海的宗喀和雅尔莫塘,以及所谓的阿霸藏族自治州所属松曲(岷江)之名称,不仅在公元八世纪时便已存在;而且,还作为西藏的领土在这些地方吐蕃赞普征税的记载。
1990年法国版敦煌文书《CHO I X DE DECOMENTS TIBETAINS》第391页记载:“ MDO SMD OGYI DGUN VDUN RGYOD DU BSDUS NAS MDO SMD GYI MKHOS CHEN BO BGYIS BR LO GCHIG"(译文:多麦之冬季大会於“角”之地召开,处理多麦需解决之事)一般而言 VDUN MA有协商或会议的意思,此处应是指冬季的大会或征税。又第377载“BTSN PALAS SOGS PHAS BSDUS DE GENG SHIR DR MA DRNGS SDE KENG SHI THAB RGY RJE BROS DEUUJUR DRA MA DRNGS DE·DGUN VDUN ZNG RGYL ZHINGS BLON OHEN BO KHRI GZHIGS GNYIS GYIS VBU SHING KUN DU DR MA DRNGS DE SLR VKHORD BRAR LO GCHIG"(译文:赞巴等挥兵京师,陷京师,皇逃之,契尔等挥兵登州,冬季会盟。尚·嘉色和伦青·赤色挥兵讨伐洮州而回,是为一年)
第377:“BLON CHEN BO KHRI VBRING GYIS SONG KA CHE CHONG DU DRNG SDU RGYNI DMG BON CHEN BO THUG BU SHI BZHUNG”(译文:伦青·赤真挥兵大小宗喀,抓获汉军大帅图布侍「音译」)
又第 378:“SER ZA NA BZUGS SHING ZHONG CHU DNG THEVU CHUR DRNGS DI YUM KHRI MA LOD STOD GYI MONG NA BZUGS SHING”(译文:驻色夏,挥师松曲,(岷江上游)太后赤玛罗安居西藏上部名为“闷”之地 ) 由此可知,这些地方都是公元七八世纪蕃汉发生战争的重要战场。

吐蕃分裂后的公元十一世纪,蕃汉文史资料都有记载,多麦之大部分为宗喀国所统治的事实。据《红史》载:赤德之後裔为宗喀国国王,坚俄冬青等为多麦王系。 《藏汉史集》宜有类似的记载。该王系的传承为,《图官·曲吉尼玛传》中称:法王赤松德赞之幼子萨纳拉江云,其子朗达玛,其子南德吾松,其子君王白阔赞,其 子赤·扎西孜霸,其子吾德有四子。二子赤德率众多部民至多麦,占青海湖滨,该法王之後裔任万户之长,扎囊赞为其大臣。

《安多政教史》记载:赤·扎西孜霸之子吾德生四子,次子赤德到多康地区,以青海为根据地。任万户之长,统辖宗喀十八大地区等多麦绝大部分地区。有後代坚俄冬青等。该书还称该万户首领的後裔广布华锐(天祝)一带,至今仍保留有“潘”语方言,如称KNRI为KHYI等。

在中文书籍中,该王被称为“角厮罗”,想是KGYSRS(嘉斯----意即王子)之翻译不准确所致。又称该王子(法王之後裔)所建之国为角斯罗国或吐蕃 国。据《资治通鉴》载:(角斯罗)是一叫李遵的人从磨榆国迎请而来,统治多康下部即整个安多,他出生於公元997年,卒於公元1065年。

角斯罗有三子,长子叫董丹,次子叫莽丹嘉,幼子叫夏丹,起初以移公城(原属安多拉布楞境内,现划为循化辖区)为都。公元1006年,李遵迎角斯罗至宗喀堡 (今西宁附近----译注),并拥为国王,自任大臣,献自己的次女为后。后因君臣不和,角斯罗有被一叫温逋斯者迎请到邈州,温逋斯藏语应是 “DBONSRS”音译不准之故。公元1032年,温逋斯助角斯罗灭李遵,并代为大臣。时为角斯罗年近四十,政权基础亦囚禁了角斯罗,因狱卒倾向角斯罗而 其得以释。角斯罗聚集自己的部众,杀温逋斯,平息了叛乱。

公元1034年,藏历第一饶迥木狗年迁都青塘(今西宁),由此他和他的後代统治多麦达近百年,根据中文史藉的各种记载,以下藏学家认为其辖区包括中文史籍 中的鄯州、河州、夏州、汶州、松州、伊州、积石(以上均为音译)等地。全境东临庆州(今甘肃天水),西南跨卓尼、松潘。西越青海湖。北接西夏。具体讲,几 乎囊括了整个安多地区。

另据《宋史》卷251第492页《外国篇》第八载:“由宗喀城之东南到永宁(音译)之地界915里,东北到西凉(敦煌)地界为500里,西北到甘州地界为500里,东北兰州为300里,南到河州(今临夏)415里……”,亦此不难发现当时该国之疆域广阔。

又中国人周肯天(音译)所著历史书籍中称:“位於甘青地区的藏族,主要居住在鄯州(今青海乐都)、凉州(今甘肃武威),大部千余户,小部百余户,各自为长,互不统属。那时藏族的情境比以前更为衰败。该地之部族系吐蕃时代守戍边疆军人之後裔。

西夏南进,华锐六谷部(今天祝)之藏军与西夏交战中失败。因此,连宋(中国)以抗击西夏之重任便落到角斯罗身上,角斯罗与西夏不断发生战争,宋为了利用角 斯罗之势力牵制西夏,对角斯罗又是赠名号,又是赠送大量财物。因此,角斯罗势力渐壮,与西夏之战愈演愈烈。后宋任宗与西夏媾和,角斯罗与宋之关系逐渐疏 远。角斯罗与诸王子不和,内外交困,势力渐衰。公元1065年,藏历第一个饶迥的木蛇年,西夏军兵临邈州城下,掠角斯罗属民五百户,年冬,角斯罗去世,终 年六十七岁。

角斯罗去世后,其三子各据一地。幼子夏丹据青塘,继父位。夏丹联宋攻西夏。公元1081年,夏丹集兵十二万进攻西夏,宋大喜而给予尊号和财物等。夏丹於给予1087年,藏历第二饶迥水土年去世。

角斯罗王国的臣民主要是吐蕃人,同时亦包括部分回鹘和汉等民族。总人口约一百万左右,在一些汉文书籍中,称角斯罗王国兵强民众,认为是松赞干布以来建立在 吐蕃东部的最强大的政权。角斯罗的皇城,正前方有城门(正门)。王宫在最里面,其卫兵之居室朝南,位於西边门。由中门往北为迎宾门,顺迎宾门往北,东西两 边住著角斯罗的后妃或家人的居室。迎宾门往北还有还有议政大听,其脊和梁柱等均绘有彩图,厅内有高十余尺之宝座,宝座四周有绿砖矮墙,其臣民须在墙外奏 事,大厅内还有达九十余尺之佛像,饰有宝石和孔雀尾之华盖,其前方有诸大臣理公务之大厅。

西藏著名的历史学家夏格巴先生在其所著《西藏政教史》中载:因吐蕃处於分裂时期,各大喇嘛,地方豪酋和官员们在各自的小块领土上“各行其政”,有时相互间 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除此而外,吐蕃没有整体意义上,统一联合的国防力量,各个地区,自保家园。当此之时,藏历第三饶迥的铁猴年(约公元1200年左 右)。蒙古成吉思汗的军事势力到达吐蕃东北、西北部的边疆地区。各地的部落,寺院和豪酋为了暂时应付,开始到蒙古去朝见或献贺见礼。逐渐地,仅仅靠输送称 其为“达诺”---VDBNOR的圣物(如:佛像、佛经、佛塔等一切供神器具)来维系和平或避免蒙军蹂躏。此间,萨迦王与成吉思汗之王系建立了施者与被施 者的关系。因此,被称为三区的整个吐蕃由萨迦世系独立统治的历史。在藏、蒙以及国外的许多史籍中都有其记载。

上述所谓吐蕃的东北边疆是指多麦的宗喀地区,当时虽然有一段时间成吉思汗的大军曾占领多麦的许多地方。但不久(如:《西藏政教史》所述)各地之喇嘛或官员及地方豪酋们又能自行其政地据有各自的土地。

公元1253年,藏历第四个饶迥的水牛年,忽比烈继现今的宁夏、甘肃之王。当时,萨迦之众生怙主八思巴.洛哲坚参,年方十九,被忽比烈迎请到蒙古,尊为上 师,并请求上师运转密宗金岗大乘之**;因此八思巴通过憭拻裕固族学者的翻译,给汗王、王妃为首的包括二十五位大臣先後三次授予深奥密法“喜金刚之灌 顶”。由此,蒙古国(藏语称:霍尔)开始有了密宗金刚之灌顶。在其第二次灌顶时,又献古印度阿阎王世的海螺和如来之舍利,以及吐蕃三区;第三次灌顶时,贡 献了所谓的“人柒”(人柒的意思是:据说蒙古占领中国后,为防止中国人反叛,每年将壮丁驱入水柒中淹死,忽比烈按八思巴要求答应放弃这项野蛮政策作为灌顶 之贡献。藏语称之为贡献“人柒”---译注)被封为帝师。

从此,吐蕃停止向蒙古交纳被称为“VDBNOR”的圣物,改由萨迦巴在全吐蕃征收赋税,萨迦政府按蒙古习俗计算“霍妒”并在(卫藏地区)任命了十三个万户 长,其它地区则根据实际需要任命了僧官、长官、头人以及守戍边疆的军官等(作为统治机构)实施统治,据1985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概况》记载:公元1257年,蒙古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土默特部的军队来到今“甘南”玛曲、阿霸、若尔盖、河南蒙旗;并在上述各地建立了驿站和马场。保证其 后方、军事、交通等安全。以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最早进入河南地区的蒙古族居民。

藏历第十个饶迥的土虎年(公元1578年)应蒙古俺答汗之邀,第三世达赖喇嘛来到北方,得到蒙古王族及几千骑士分三批的热烈迎接,在青海湖滨与俺答汗及其 几万部众相会。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在青海湖滨与俺答汗会面时,在几万部众中间,由固实扎西当翻译。洪太吉发表讲话指出:如日月之福因与施主开创的佛 法之路。化血海为奶乳,恩德甚大。以前蒙古死人,根据贵贱以妻妾、奴仆、牛马等作为殉葬品。以後当思考并决心抛此陋习,以作为对上师和僧侣之供养,断不再 害人。由此今将以往所谓“吾果”的祭牲仪式放弃。将每年即要害命以供祭之亡人偶像予以焚毁,违之毁家,代之于六臂护法之像,并以三乳品(酪、乳和酥油)供 之。在“那冬杰松日”(指藏历每月十五、三十、初八三日被认为是吉祥日,宣祭日)要持斋戒,不抢掠汉族人民等犹如卫藏一般等等。在福田与施主相会之地进行 净地仪式,并于“恰查大乘**寺”中由众多汉的工匠建造之後殿内塑三世诸佛像,和宗喀巴大帅及第三世达赖喇嘛像,以及俺答汗之塑像,其左右和前方则建有大 威德和观世音之佛堂。每间佛堂有十六根柱子之见方。佛主(指达赖喇嘛)令俺答汗为该国制定了政教两方面法规,并授予喜金刚灌顶;俺答汗赠上师为“达赖喇 嘛”等尊号,由此该佛主之活佛承传被称呼为达赖喇嘛,而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藏历第十一个饶迥的水马年(公元1642年),厄鲁特汗王固实汗丹增嘉波攻占整个吐蕃拉萨后,将东起打简炉(今康定),西至拉达克之土地、人民等全数奉献 给第五世达赖喇嘛。同时,也将汗王本人和其部臣民全部作为“无遮胜施”(门不加闩的布施,指不间断地无所吝惜的广大布施)。藏历第十一饶迥的土虎年(公元 1638年),固实汗在新疆之部署逐渐移至青海湖滨。开始,五世达赖喇嘛任命固实汗之子扎西巴特尔为青海地区之大总管,他於木马年去世,随後又任命丹增汗 王为总管;吉囊为右冀之长,统管整个多麦地区。

五世达赖喇嘛自统治整个吐蕃以来,(外交方面)秉承吐蕃法王时代“汉乐汉土,蕃乐蕃土”之传说,蕃汉间平静相安。(内政方面)派遣专员前往长江以东之打简 炉(今康定)、嘉绒(今阿霸州的一部分)、嘉塘(今划并云南迪庆)、巴塘、理塘、邓柯(以上均并入四川之甘孜州)、囊谦(划入青海)和打简炉以西的多麦地 区进行田户调查,规定每年交纳赋税等,其立册适表的册子多达五十六本。

藏历第十二个饶迥的铁鼠年(公元1720年),以湖滨各王为主的安多和蒙古、满清军迎请第七世达赖喇嘛到西藏中部(指拉萨)登基时,在典礼上,因满清官员 排列前座,青海湖滨各王列与后座而引起湖滨各王的不满,加上没有像第五世达赖喇嘛时一样予固实汗之子孙“国王”之名号,而任命康济鼎为“第司”,以及达孜 哇被杀时,为其多方请求而未果。诸多因素,使他们对满清产生了极大的愤慨,逐集于五世达赖喇嘛之金塔前发誓要在回乡后与满清决一死战。返乡后他们便于藏历 第十二个饶迥水土年(公元1723年),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与满清为敌的战争,多麦称之为“水土大抗暴”或“青海大抗暴”。因此,据夏格巴在《西藏政教史》 中载:藏历木龙年(公元1724年),满清雍正年间,驻拉萨之“谙班”(即钦差大臣)及军队全部撤出了拉萨。

此次反对满清势力的主要领导人是青海厄鲁特之王族,亲王罗桑丹增等人,因满清军官岳锺琪,年艮尧率领无数满清军队前来,不但青海各地由於寡不众敌而战败。而且贡隆寺、色尼寺、赞普寺、曲桑寺等多麦宗喀之地方的绝大部分寺院被满军焚毁或抢掠一空。

七世达赖喇嘛曾求灌顶、传承教导的上师曲桑活佛洛桑·丹巴嘉措等七百余僧侣和几万民众被害,上千个部落和村庄被毁。从此,多麦及康之东部有满清势力渗入。 因此,公元1913年10月,英藏中三国的全权代表在西姆拉平等进行协商时,英国代表麦克玛洪依照蒙古内外之例,分西藏为内外。所谓外是指西藏中西部,内 为中国所接壤的安多与康之一部分地区,即西藏的东北部。提出承认“外藏”,完全享有自行其政的权利;内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由中国统治,但三方代表均未签 字,没能视为法律依据。

事实上,到1949年中共入侵为止,多麦地区在各部首领喇嘛统治下,独立决定各自事务。

自“青海大抗暴”之后,满清开始加紧对青海附近的藏蒙人民的统治。据《青海省情》等记载:1725年满清政府为了管理青海之扎萨克和果洛、玉树等部落,在 青海西宁设立“青海蒙藏事务大臣”15,1728年设立的所谓“驻藏大臣”还要早三年。从此开始,在中文史料中,虽宣称整个多麦处於满清统治下。事实上, 除位於藏汉交界处的少数地区外,其它地区仍处在喇嘛和各首领自行其政之状态。当然,由於多麦所处的地理原因,使其成为汉人为主的其它民族侵扰的地方。尤其 是西藏结束了赞普时代那样对外拥有强大武力可以抵御侵略、对内可以管制所属土地百姓的中央政府,从而不管是从血缘或其地域关系,无疑为西藏一部分的美丽富 饶的多麦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或其它民族侵略、杀掠的对象。除此而外,绝对没有一个多麦人民不愿成为西藏中央政府的臣民而倾向中国。勇敢、智慧的多麦人民虽 然没有统一的政府;但他们各自为阵,奋起保卫自己的家园,在几百年内,从未有过向武装侵略者低过头。不管是满清政府时代,还是国民党或共产党时代,从未停 止过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也正因为如此,早已计划要成立的所谓“青海省”到1929年方才能够成立。

1929年元月成立了所谓的“青海省”。任命孙连中为主席,不久为马麟所取代,马麟死后由其弟马连继任,后被其侄马步芳排挤,到1936年马步芳取代马连成为青海省主席。

同样,拉卜楞地区(今所谓甘南州),在满清的记载中,列为循化厅的所辖区域,而事实上,仍有各部喇嘛或头人自行管理其政。尤其是第十二个饶迥土牛年(公元 1709年)。更钦嘉木样协巴创建拉卜楞寺以来,以八部落为首的各部相继成为该寺之施主。并将各部的土地、人民、统治权全部奉献给历辈嘉木样活佛。由此, 历辈嘉木样活佛已成为黄河以南许多万户政教合一的领袖。特别是更钦·嘉木样二世(公元1728年--1791年)时代开始,嘉木样的活佛传承系统,成为包 括拉卜楞各属寺在内的唯一的政教领袖。当时,这个地区除藏人外,异族人口极少,即除了在拉卜楞寺周围经商的部分回民和中国人而外,其余均系西藏居民。这些 汉回商人也是经该寺主管部门获准后才可以来此经商。但每月要缴纳税款;同时,除男人外,不准其妻儿老少等随同定居。另外,其人数亦有限制,约为八百人,当 地有“八百汉人”之说法。当时每月现代运输工具,一切货物都需骡马驮运;而任何骡马和人都“驮”为单位向寺院大总管缴纳税款。税款数目各个时期都有所不 同,骡马征税五十个铜板,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共入侵时为止。不仅如此,当地升、斗等量器标准亦须经拉卜楞寺大会之总管决定。每三年,新旧总管 衔按交任时,旧的“升”、“斗”都要收回,代之于新任总管所规定“斗”和“升”大小,私人不得私自制定升、斗等量器,无大会总管之印的升、斗不得在其社会 上使用。每年的祈愿大法会期间,派拉卜楞寺的八名骑士,各商店推定八名,共僧俗十六人担任大法会的巡逻和保卫工作。到1949年为止,在当地没有一个中国 警察。据老人们讲,约1940年左右,由医学院的僧人嘎桑嘉措任大法会的知事僧时,每个饼子的价格约定成为两个铜板,但因有的饼子很小而曾受到知事僧的惩 罚云云。

如此,历辈嘉木样活佛是拉卜楞寺及其所属寺院、部落、以及臣民的最高领袖。其下属有拉卜楞寺总管和红黑会议的机构,在红黑会议下属有铁棒喇嘛,法会颂经僧、法会总管二名和各管理员、大会之六长官。

卓尼、迭部和舟曲(白龙江)的许多地区归属于卓尼王,卓尼王是赞普赤热之臣,聂赤赞普之後裔噶·益希达杰到多麦收税时,定居当地,并生有五子;其中长子蒋 特开始一直到现在为止其後代从未间断。木铁·玛索贡保于公元1721年,藏历第十二个饶迥铁牛年开始刻印《甘珠尔》,於藏历水龙年,即公元1772年圆满 完成。如此等等,该王系对佛教事业贡献巨大。

阿霸地区很大一部分土地为麦颡王系的统治区,查瓦三部为梭磨、卓克基、松岗等诸王相继统治,嘉莫绒的广大地方则有嘉绒十八部落各首领统辖。

隆务河流域的广大农牧区则是历辈夏尔·噶丹嘉措和历代隆务囊索的属民。另外尖扎、贵德、青海湖周围、果洛三部落等,均自行处理各自事务。後来中共实际上也 承认了上述事实。例如:五十年代初期为多麦地区官员的隆务夏尔·噶丹嘉措、阿若仁波切、格西·希饶嘉措、阿霸麦颡王、拉卜楞寺的阿巴阿洛(即第五世嘉木样 活佛的兄长洛桑才旺)、佐尔盖酋长贡保先、青海蒙古王贡保南杰、查阔土官阿若·多杰华桑、隆务囊索扎西南杰、霍尔土官白嘉、果洛康干土官旺青拉嘉、康萨土 官班钦嘉、嘉吾土官多杰、昂拉土官旺青加、刚察土官格洛、西仓土官华角等西藏的喇嘛土官;中共出於欺骗和利诱之目的,分别给予县长到副省长等各种职务和名 称。公元1958年后,又以“叛乱头子”、“封建领主”等罪名,使他们中的有些人死於战场;有些被捕后枪决;还有一些则几十年地投入监狱。久经暴虐,总之 几乎无一幸免。

如:格西·希饶嘉措:先被任命为“青海省副省长”,后以“分裂主义分子”和“反革命”之罪名,在无休止的斗争和暴虐中致死。隆务夏尔·噶丹嘉措:先为“黄南藏族自治州”州长,到1958年被捕后,经受二十余年难于叙述的虐待,於1978年圆寂於劳改营。

贡塘·仁波切:先被任命为所谓“甘肃省佛协”副会长。1958年被捕后在劳改营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

阿霸麦颡王·华尔贡臣烈热布旦:开始为“阿霸藏族自治州”首脑、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享受十三级高级干部待遇。他生前一直对自己的民族和人民寄予无限的期望和对自己民族抱有很大的信心。但在“文革”中的形势逼迫下绝望而不得不舍去自己宝贵的生命(见第二部第七章有详述)。

阿巴阿洛·洛桑才旺开始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首脑,甘肃省副省长,但其后的遭遇在第二部分第七章有详述。

青海河南蒙古王贡保南杰(阿巴阿洛之子):先任青海省畜牧厅厅长,1958年在无可奈何之下,有意骑摩托车撞击卡车而自尽。据说,他是一个反对中共的一秘密组织的领导,后被中共察觉,为了不连累他人而不得不如此。对此,至今仍未找到确凿的证据。

王贡保南杰的夫人,为蒙古汗固实汗的直系後裔扎西次仁,原任“黄南藏族自治州”州长,并任“河南蒙古自治县”县长,於1966年因不堪凌辱而自尽。


转注:安多即北宋时的宗喀国,创建者唃厮啰(997年-1065年),公元1008年即其12岁为王,执政50年,于公元1065年病逝,享年69岁。同时期的德格的格萨尔王,出生于公元1038年,逝于是1119年,享年81岁。

本文转自扎益活佛丹增华白尔著《我故乡的悲惨史》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331220
题目是转者加的,原文作了改动

转自:http://www.duping.net/XHC/show.php?bbs=12&post=1221583   (顺序略有变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